新起点小说
新起点小说 > 新崇祯纪实 > 104盐、船
字体:      护眼 关灯

104盐、船

  新崇祯纪实

五月八日,张一龙、宋纪进京禀告,即墨海港已经基本完工,5个干船坞也已经建好。


15丈大船也已经改造完毕,现在停泊在天津卫。


即墨太远去不了,天津卫可近的很,也就260里地。


去看看。


看船是次要的,顺路了解旱情是真的,再者盐场的事也该做了。


说起旱情,朱由检又想起直隶各州的水利调查,奏疏早已送到他的案头,却被他扫落在地——动辄十几万两银子的造价。


真当他是冤大头吗?


十日启程,出了京师向东南,经过永清县与武清县,沿途旱情愈发严重。


流民越发的多了,偶尔亦有头上插着草待售的孩童,每个只需一二两银子。


沿路偶尔可见官府设立的粥棚,可效果也就那么样。


明代赈灾,通常都是在树皮草根都没得吃的时候,地方官才会赈灾,等到草木发芽的时候就停。


不是说你来了就可以吃的,要由粥场审核,然后发给灾民一张小纸片别在袖子上,灾民就可以凭此来粥场作为领粥的凭据。


弊端很明显,灾民来回奔波不说,粥场生熟.冷暖.稀稠也不一样,掺沙子泥土的也不稀奇。


就这,如果不是朱由检下令,地方官都不会施粥——很简单,地方义仓.常平仓的粮米只存在于账目上。


沿路看着灾民行尸走肉一般呆滞无神的目光,朱由检心中恻然,却也只能暂时视而不见。


——


十一日,天津卫港外,水师改装完毕的十五丈船停泊在这里。


硕大的船身很是显眼,旁边水寨的渔船与之相比,直似小舢板一般——大明虽说禁海,但是渔业却从来没有断绝过,这时代由于渤海渔业资源问题,早已有去朝鲜捕捞的记载。


这船没有艏楼,艉楼也只有两层。


三根桅杆高高竖起,主桅高27米,前桅也有20米多些,尾桅大约15米,帆面依旧是传统的席子硬帆。


这种硬帆可不轻,重者可达八九吨,原来需要二三十人用2个小时才能完全升起,加装滑轮组后升帆时间减少到3刻钟左右。


船身两侧各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船头上一只水鸟展翅欲飞。


上下一排半炮窗紧紧的关闭着,似乎是一排黑黝黝的眼睛。


炮甲板隔舱板只保留了框架,勉强可以算全通甲板了,四轮小炮车通过滑轮组固定在舱壁上,炮窗用铰链闭紧。


炮甲板每侧8个炮位,其中3门18磅炮。


露天甲板炮位只有后半部两侧各3个与首尾各一个。


总计6门18磅炮,18门12磅炮。


张一龙、宋纪陪着皇帝登上战船,详细的介绍水师与战船情况。


仿制西洋船进展顺利,年内或许有望开工。


但是九丈船改装却失败了,只有不到三尺的干船舷改不出一层炮甲板,加高船身又会增加吃水深度,只能在露天甲板加几门十二磅炮。


很鸡肋!


近海有沙船等船型,没必要用改装福船,只能放弃。


看完之后,都挺满意,除了造价。


西洋船不必说,估计造价是福船三倍以上。


大炮造价也不低。


这东西本身不贵,就是2吨生铁,可架不住成功率低。


铸造时,铁水冲击模具,炮膛偏心,废品率达七成。


运输也贵,从军器厂到天津卫,人吃马嚼的,每里路要3分银子。


请收藏本站:https://www.jksw-sz.com 新起点小说手机版https://m.jksw-sz.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