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小说
新起点小说 > 官居一品 > 官居一品第427部分阅读
字体:      护眼 关灯

官居一品第427部分阅读

  官居一品

听他提到林润,沈默心情一黯。那位风华绝代的男子,在山东推行条编和清丈五年,累得皮包骨头,三十多的人就开始咳血,却一直硬撑着不告假,终于昏倒在公堂之上,去年便过世了。他出殡那天,济南城的苍生全城出动,披麻带孝为这位救苦救难的青天大老爷送葬。但豪绅们额手相庆,说这是他林润不留余地的报应。


得知这个消息后,沈默既痛又恨,平生次数不多的怒火中烧,他立即派人到山东查询拜访林润的死因。虽然查询拜访结果是确实病死的,但他命人搜集证据,狠杀了一批土豪劣绅,其中就包含衍圣公府和邹县的孟家的近枝子弟。虽然孔孟的后裔是千年的世家,但在一位首辅的愤怒面前,却丝毫没有还手之力他先是以巡抚死因查询拜访不清为由,阻止两家家主来京朝贺新君,然后又授意葛守礼,把孔夫子的第六十四代不肖子孙孔尚贤的那些累累罪状公诸于世,最后剥夺了他一切官身,押往凤阳囚禁,衍圣公头衔的也由其堂弟继任。


但这都不足以抚平沈默的那份锥心之痛。当初为新政打头炮的先锋,是他的两位好友林润和海瑞,如今两人却因为新政,一个英年早逝,一个远在天涯海角。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新政推行下去,要让自己的兄弟,以新政奠定人的身份千古流芳,而不是沦为一段可有可无的插曲。


等沈默平复下心情来,葛守礼才试探着问道:“以元辅之见,这个海瑞能用么”


“既然要推行新政,如此神剑,焉能不消”沈默剑眉一挑,终于不再掩饰道:“你这就回去写个奏疏推荐他,我尽快放置廷推”


~~~~~~~~~~~~~~~~~~~~~~~


葛守礼满意的走了。外面不知何时开始下雪,沈默依然坚持把他送到内阁门口。一直望着轿舆越走越远,他仍旧一动不动站在门廊下。


洁白的雪花无声落地,让走过的痕迹逐渐模糊,沈默抬头看看乌沉沉的天,想着刚刚与葛守礼谈话的内容。其实关于条鞭法,他只说了七分,还有三分是不能对人言的


他不知道原先的历史上,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具体是什么样子。但这无故障他用后世的知识,去审视自己所知的一切。在他看来,如果一条鞭法被彻完全底的完美推行,那么首先,赋役被完全取消;同时,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即是说,几千年来土地对苍生的人身束缚将不复存在。


第三,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这将极大的刺激商品经济的成长,从而吸纳由前两条而解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天下承平二百年,大明朝已经是人满为患,现在缺的是土地,是先进的生产力,是良种的农作物,而不是远远跨越土地负荷的劳动力。


一个哀思的事实是,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王朝更替周期律中,其决定性的因素,不是什么英明荒yin的帝王将相,而是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事实上,农民对残暴剥削最有耐受力的,只要不到活不下去,就会默默忍受各种大老爷的吸血。所以当土地能够养活全国人口时,则天下大定;然而当人口增加,跨越土地承受的限度,老苍生终于活不下去,国家就会呈现各种饥荒,然后农民起义,国家灭亡。大规模战乱。人口锐减到大家又能靠种地活下去了,便呈现所谓的人心思定,分久必合,再次统一。然后周而复始


在之前几千年里,在耕地面积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这种规律爆发的间隔之所以长短不一。是因为农业技术的改进,好比铁器取代铜器,水车、牛耕、曲辕犁,这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体例普及之后,使单位土地产出增加,能养活的人更多,也就造就了更长的太平天下,华夏民族的人口数量,攀上了新的高峰。


当人口数量再次跨越新的极限时,周期律便会再次爆发所以推行千年的人头税不只是剥削手段,也是为了控制人口。


大明在几十年前,人口便已经达光临界值了,所以这些年才会风雨飘摇,多难多难,以至于lu出亡国之相。如果沈默上辈子不当官,而是研究杂交水稻的话,可能想改变历史就不会这么难了。事实上,他已经让苏州研究院,就这个课题捣鼓了十几年,却还是搞不出个名堂来


唯一让人抚慰的是,他十几年前从南美弄来了甘薯、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已经度过了从育种到推广的漫长岁月,在福建、广东、山东一带推广开来,只是这几年风调雨顺,老苍生有的吃,所以只将其当作一种副食品,所以推广的规模有限。一旦老天爷发威,就会再次呈现饥荒,可见凡事有利必有弊。


沈默的解决思路,是让过剩的农民离开拥挤的土地,将他们的劳动力释放出来,加入到效率更高,创作发现财富更多的生产体例中。好比加入工商业生产,好比到广阔的殖民地农庄劳作,前者会创作发现更多的财富,后者会创作发现更多的粮食,最终才有解决吃饭问题的可能。


~~~~~~~~~~~~~~~~~~~~~~~~~~~~~


然而在残暴的现实面前,这一理想距离现实很是很是遥远。最大的问题在于,千年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执行大国家小政府政策,即使是在号称冗官成患的宋朝,也都是集中在京城,处所官员数量严重不足。


至于本朝,由厉行节俭、冤仇官府的太祖皇帝建立,还能指望什么目前全国有两万名在任文员,其中十分之一集中在京城,剩下一万八千名处所官,乍一听很多,但想一想五百年后,中国一个不大的地级市,就差不多有一万多名公务员。现在却要用这些人,管理和五百年后有效面积差不多疆域。国家对处所的控制力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史无力的年代,政令出不了直隶,一点也不夸张。


当沈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掌握了宰执天下的权力后,却发现自己只有这么点兵可用他马上佩服起历代变法的仁兄,你们这很多大的勇气,才敢瞎折腾啊


但现在已经没有退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作发现条件也要上


朋分


所以袁隆平救了国家救了党,我觉着给他怎样的嘉奖都不过分。


另外要声明,历史上的一条鞭法,以流年中章的介绍为准,神鞭这章顾名思义,就是加强版,改进版,乌托邦版的你要拿这个认真去考试,我擦,就会重复某位读者的悲剧。ro


第八八四章 百年大计上


大雪纷繁扬扬的飘落,沈默听到背后有沙沙的脚步声。未等他回头,身后人便轻声道:“师相”


“是不疑啊。”沈默听出,是马上就要离开内阁的沈一贯”回头朝他微笑道:,“都跟子荩交接好了么”


,一贯道:“学生已经把一应事体都交代给子荩了,我看他老成稳重,师相只管安心。”


“他有什么好不安心的。”沈默笑笑道:“我不安心的是你,这次到户部当差,可不是历练那么简单,而是要真刀真枪的上战场啊”


,“一条鞭法是师相力推的大事儿”沈一贯momo鼻子笑道:,“门生冲锋陷阵,义不容辞。”


“将军马上死,瓦罐井边破,没让你冲锋陷阵。”沈默看看他道:,“给我用心去看,多动脑子想就行了,不要强出头。”


,“学生知道”沈一贯缩缩脖子道:,“他人会以为是师相授意,会误会的。”


“”沈默摇头笑笑,没有再说话。倒见沈一贯一昏欲言又止的样子,他笑骂一声道:,“有话快说,日后想见面就难了。”


,“呵呵”沈一贯欠好意思的笑笑道:,“也没啥,我就是觉着,今儿您对葛老大人,是不走过于客气只怕日后那帮老家伙,会愈发倚老卖老,不把您放在心上的。”


,“是么”沈默随口应一句,心中却起了bo澜。如今朝廷之中,有杨博、葛守礼、朱衡等几位老臣,论资历,那都是跟徐阶一个档次的,十分的年高德劭。这些人,是沈默搬不开,也压不倒的,如果硬来的话,难保人情汹汹”乱了局面。所幸他向来对这几位老臣礼敬有加”成为首辅之后,更是以晚辈自居,这才换得几位老臣的支持。


沈默这个人,永远是一团和气,看上去就像一团棉hua,但这棉hua里却藏着一簇针,谁要真敢握他一把,非得被扎得满手血。他对几个老前辈敬着供着,对下面那些犟脖子卖拐,口mi腹剑的刺头烂疖子”却一点不手软,借着人事调剂,就让他明升暗降,贬的贬谪的谪,收拾的干干净净。只留下几个显眼的人物,也都成了秋风中的老丝瓜,孤零零吊在那里孤了势,终究也闹不成事了。


加之这十多年来,他一直若无其事的”向朝廷放置自己的同年、门人、门生。他当首辅以前,翅膀便已经广泛京城各衙门之中。当初哪怕不消跟李太后si下交易,他都有能力把冯保的局硬翻过来。然而沈阁老所图远大,只用些小手段,就将冯保杖死午门,完全没有暴lu自己的秘闻。


结果现在,世人明明不见他用什么手段,只是撵走了几根唯恐天下稳定的搅屎棍,就让十八衙门一呼百应,指手向左没有一个敢向右看一眼,其威权甚至比素以铁腕著称的高拱,还要高出很多。


这种局面得之不容易”固然是因为皇帝年幼,一应国事皆仰赖首辅。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沈默草蛇灰线、谋篇甚早,等坐上首辅之位时,已经是桃李满园,水到渠成了。好饭不怕晚”要是早五年当这个首辅,定然不是现在这种局面。


然而局势既定,就该推行新政、振衰起照了,在这个过程中,沈默却又明显感到那些老大人,不单不得继续阐扬稳定人心的作用,反而会因为政见不合而生掣肘。就像今天这件事,自己费了几多口舌,才劝得葛守礼不再否决要是每件事都需要这样额外解释,那自己什么工作都不要干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这些事情,作为沈默的亲随。沈一贯自然清楚,他早就想劝沈默,应该想体例把这些老家伙打发还家颐养天年,别让他们在朝堂上成事不足败露有余了。


“没关系”沈默却摇头道:“杨蒲州已经快要不可了,剩下朱衡和葛守礼,嗓门再大,也没法掣肘大局。”说着对沈一贯笑道:,“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难道我连两个老头都容不下”


“是么”听说杨博要死了,沈一贯心头一喜道:,“那也总得给两位老大人找点事儿干,让他们闲着肯定要找事儿的。”


,“葛守礼已经领了监察新法的差事,这一件事儿就够他忙得了。”沈默点颔首道:,“至于朱衡,我已经写信给潘季驯,让他重提胶莱河工程的方案”


,“呵呵”沈一贯闻言笑眯了眼道:“师相果然jian那个,见识高远。”


所谓胶莱河工程,其实是漕运工程。隆庆四年九月,黄河在郊州决口,从睢宁到宿迁一百八十里河水骤浅,江南来的粮船,一概不得北上。在本朝这是一个异常重大的问题,因为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可是经济中心却在南京。京城所需的一切资源都出自南方,尤其是每年四百万石粮食,全赖南方的接济。从南方到北方,惟一的生命线就是运河,运河产生了问题,南方和北方失去联络,整个的国家,立刻受到影响。偏偏运河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平安的水道,尤其是在北方,黄河就是运河,运河要靠黄河底接济。水量太大了,漕船随时有溧没底危险:可是水量太小了,粮船便要胶搁中途。


并且就算平安运抵,沿途也要产生两到三成的损耗,其实进了哪些人的腰包,天下皆知。把一国命脉完全寄托在这样一段短处百出的水道上,显然是十分危险的。其实谁都知道,最好的解决体例就是海运,试问在这个大风帆贸易广泛全球的时代,难道大明连近海运输都做不到事实上,海运损耗只有百分之三,远远低于漕运。这显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一个关系到上百万漕丁饭碗的政治问题。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便知道,在原先那段历史上,崇祯年间为了节约财务,大规模砍失落了全国驿站,络果让个叫李自成的驿卒失业,然后崇祯皇帝动了驿递系统”都不敢动漕运,改海运的危险水平,也就可想而知。


运河既然时常产生困难,海运又被排除在外,因此便有缩短海程的提议,这就是胶莱河工程。胶莱河横贯山东,南北流向,南流至胶州湾入海,北流至莱州湾海沧口入海,这是天然的水道。如果胶莱河能通漕船,漕运即可以由淮入海由胶州湾入胶莱河,再由海仓口出海直入天津,漕运大为便当,北边的粮饷便有掌控,国防问题、经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单凭一条天然水道,根本谈不上漕运,因此便有人提议在中间另凿新河,沟通南真个胶河,北真个莱河这即是所谓胶莱新河。


此建议由来已夹,虽然始终未曾开工,但却不竭被提上朝堂。隆庆四年黄河决口致使漕运中断后,这个建议又一次引起了重视。


那时总督漕运河工的潘季驯,极力主张重开胶莱河。然而另一位与他齐名的水利专家,工部尚书朱衡,却顾虑到水源的问题。胶河和莱河的分水岭要凿已经够困难了:并且有了水道,还要有充沛的水,水从哪里来山洞不是没有水,可是水量不敷行船,更谈不到刷沙:在河水不得刷沙的时候海沙侵入河身,却是河道很快淤塞,谁来负责


两人都是公忠体国,也皆是河工方面的权威,潘季驯年轻,天才绝伦、锐意进取朱衡年长,经验丰富,稳重持国。因此各有一票支持者争来争去,最后皮球被踢到高拱那里高拱是很支持的,但慎重起见,还是下函咨询了山东巡抚林润。林润在和沈默统一意见后,回函支持朱衡。


高拱从林润的态度,就知道了沈默的态度,加上张居正也是否决的,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沈默自己是不支持这项工程的,现在却又让潘季驯上书,朱衡自然会全力接招。不过单单为了牵住个朱衡,就要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仗,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了。


当沈一贯处处自己的疑惑,沈默只回答了他八个字:“明修栈道、暗渡陈呢,



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吃了午饭,沈一贯就走了,临走前他对接替自己的张元忭千丁宁万嘱咐,唯恐这位隆庆五年的状元郎,自恃清高,失了天职。张元忭不由苦笑道:“不疑兄,你担个什么心你不知道在我们绍兴人心中,元辅大人的地位有多高。我要是敢不消心侍奉,传回去我爹妈会出不了门的。”


张元忭是绍兴山阴人,沈默在苏州府学的学生,因</br></br>


请收藏本站:https://www.jksw-sz.com 新起点小说手机版https://m.jksw-sz.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