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_36
> 这些发言的基调是,集中揭露并咒骂使苏共失去了垄断统治地位的领导人。许多人从心底里抱怨经济、文化、族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过错,把全部责任都推到”热心的改革者身上”(称他们为”破坏者”)。总之,这是统治者阶层对改革的极端敌视的反应,无非是因为改革大有动摇他们权力之虞吧。
这倒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我就这么说,党的领导挨了批评;事实上,他们咒骂的只是领导层中的民主派。逐个列出名字的有:总书记、雅科夫列夫、梅德韦杰夫、谢瓦尔德纳泽,有些人还想起了拉祖莫夫斯基。但没有沃罗特尼科夫、斯柳尼科夫、克留奇科夫、亚佐夫,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似乎也没有利加乔夫的帐。可是要知道,所有的决议都是党的领导集体通过的,何况也是得到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赞同的。发言者不是不知道这一点。
在争辩中保守情绪占上风,他们丢开报告不顾的做法,说明他们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甚至说,是经中央组织部安排进行过多次协调行动预演的。正当我们在认真思考所发生的事、并为党制订政策得出必要的结论时,领导层里和机关里的顽固分子却”长时间坐在电话机旁”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联营社会议”,接见党的干部。当然,这是代表大会之前的通常做法,但这一次通常做法却是被利用来按照反改革一派的方案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
我得到的消息说,代表们得到的是决不符合”新思维”精神的训导。利加乔夫和与他持同一立场的中组部副部长o.巴克拉诺夫(过去事实上的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头头)活动特别积极。当然,他们的立场对我来说不是什么秘密。使人无法理解的是,对改革路上的每一步都有自己一份责任的人,居然会与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搞起幕后活动来了,还唆使他们起来闹一场独特的”反改革的骚乱”。我对人类的灵活性资源显然估计不足。
在代表大会上参与组成好斗的”原教旨主义”多数派的有: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c.古连科和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e.索科洛夫等人。
我还会见了各区委和市委的书记们,同他们聊了四个小时,觉得他们都在为生存、为保持自己的权力而斗争。而这只能驱使他们去设法捞回老本、让党返回到原有的立场,最终以葬送掉改革事业收场。
现在再来谈谈另一翼——苏共改革运动中偏左的一翼。报告为他们提供了指明辩论方向,展示自己论据的可能性。但他们不善于利用这次机会。
在李森科、绍斯塔科夫斯基、布兹加林、卡尔加诺夫的发言中使人感到过分的谨慎,他们都是和蔼可亲的人。也许,这些民主纲领派的领袖都被原教旨主义者吓坏了。如果说他们曾充分考虑了率领党内五分之一的人前进的构想的话,那么在代表大会上甚至连认真的划清界限的打算都不曾有过。这一派的某些发言人呼吁自己的同伙:万一他们的意见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就砰的一下关门走人。可这些人立马遭到拒绝。其中绍斯塔科夫斯基还声称,他的一伙人不会离场。在这里原则也为利益让步了。左派不愿意放弃自己那一份党的遗产:知识、报纸、财政资金等等。
所有这一切并不说明,争辩中完全听不到改革派思想的声音。应当公正地说,叶利钦的发言有这种精神,而且相当尖锐。他说,未能削弱党内保守势力的活动。
关于苏共的命运,他说:”要么在政治现实的压力下党的机关下决心在党内进行根本改革,要么抓住注定灭亡的形态不放,并成为人民的对立面,咸为改革的反对派……我们把生命的几十年都交给了党,认为有责任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要说一声,苏共总还是有出路的。尽管很困难,很艰巨,但有出路;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向多党制转轨势所必然。必须有组织地把苏共已有的纲领都记载下来,给每个党员以自己作出决定的时间;更改党的名称,应该是社会民主党;党应该摆脱任何国家职能。”d我立即说:这些论点和政治报告的精神相近似,也与改d革派的立场相接近。但叶利钦的主要目的决不是要改革党,而是要破坏党。
他的所谓现在来讨论党纲和党章为时尚早的说法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在这严重关头使党处于深人改革的阶段而无纲领目标,不去实现其结构的民主化,而这恰巧是大家,从普通党员和最基层的组织到各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都这么要求,这就说明要使党迅速垮台。怎么可能不讨论纲领,不决定苏共政策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原则基础上而形成新的领导呢?
总之,叶利钦并不愿意加入改革派一边真正帮助拯救党,以求对之进行适时的改组。我想,这中间不仅仅是出于不相信有这样的可能性,他多半是不肯以二流角色参与到苏共里来;他急切地要掌权,认为自己已经是另一个、他自己的党的领袖了。
阿巴尔金的发言很有内容。他公正地指出,对党来说,主要的是革新思想理论基础。”经验证明,建立在经济全面国家化、否定多种形态的所有制和经济活动、否定市场基础之上的模式,是不能保证高水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
当阿巴尔金院士开始提出有利于市场的论据时,他的发言时不时被会场里的喧嚣声、砰砰的关门声打断。但他并不离开讲台,就在这种越来越紧张的气氛中讲完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应该摆脱神话般的空想:一种表现是,似乎不作出牺牲、不经历苦难、不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转轨到繁荣昌盛的经济;另一种表现是,似乎这种转化在保持对价格的行政监控、不触动价格形成体系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实现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jksw-sz.com 新起点小说手机版https://m.jksw-sz.com